遼寧省民委主辦、沈陽師范大學承辦的“遼寧省滿語文人才培訓班”,于2014年4月~6月,針對省內(nèi)滿語文愛好者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培訓。我校作為丹東市滿族醫(yī)藥學校,肩負著傳承滿族醫(yī)藥文化的重任,對本次學習機會尤為重視。作為中藥教研室的一名教師能夠參加此次培訓,學習滿族語言文字及其歷史文化,深感榮幸,同時也希望將所學到的知識與全校師生共享。
滿族,舊稱滿洲族,是我國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孕育的古老民族,有至少3000多年的歷史。在漢文史書中,又有肅慎、挹婁、勿吉、靺鞨、女真等稱呼,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建立過渤海國、金朝、清朝等著名的政權和朝代。
世世代代的滿族人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創(chuàng)造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成果。
滿族語言文字
滿文的發(fā)展有“老滿文”和“新滿文”兩個階段。“老滿文”又稱“無圈點滿文”,由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、噶蓋,于萬歷二十七年(公元1599年)二月,用蒙古文字母拼寫女真語言而創(chuàng)制的拼音文字體系。由于老滿文有諸多缺陷與不足,天聰六年(公元1632年)三月之前完成,改革規(guī)范后的文字體系被稱為“新滿文”又稱“圈點滿文”(圖一)。在整個清代推廣與使用的正是這種“新滿文”與其記錄的滿語規(guī)范語。
圖一 該詞為老滿文,為“滿族”之意 滿文上而下豎寫、自左而右寫橫寫。 拉丁語系的人在學習滿文的過程中,為了識記方便將滿文字母轉(zhuǎn)寫成讀音相近的拉丁字母,稱為滿文的拉丁化。“滿族”滿文可轉(zhuǎn)寫成manju,讀音似“曼珠”。 滿族飲食文化 白山黑水一直是滿族人活躍的地域,天然野生動植物資源,加上黑龍江等水系盛產(chǎn)魚類,不僅保障了滿族人生活需求,而且豐富了他們的飲食結(jié)構。滿族人生產(chǎn)多以狩獵飛禽走獸,捕撈各種魚蝦為主。北方蔬菜品種較少,因而滿族人常常采集山野菜填補蔬菜的不足。 由于滿族人經(jīng)常外出狩獵,因此需要攜帶各種干糧,面食就成了滿族人的最愛。黏食食品因耐餓且便于攜帶額外受到青睞。薩其瑪(圖二)、牛舌餅、槽子糕(lamun餑餑)、粘豆包、蘇葉糕等均為深受歡迎的滿族面點。 漫長的冬季需要貯藏、晾制、腌漬蔬菜,因此干菜、酸菜、凍梨、大醬等食品常出現(xiàn)在滿族人的餐桌上。 圖二 薩其瑪 滿族人喜食肉類,但不吃狗肉,相傳因為狗救過努爾哈赤的性命。 滿族禮儀文化 打千兒,滿族男子下對上通行的一種禮節(jié)。其姿勢為屈左膝,垂右手,上體稍向前俯(圖三)。 圖三 打千兒
蹲安禮,滿族女性對長輩行的一般禮節(jié)。行禮時女子上身腰部以上挺直,不低頭,面帶微笑。雙腿并齊,雙膝微曲150°角,呈半蹲式。雙手輕撫在雙膝上。
抹額禮(扶鬢禮),滿族女性平輩之間行的一種禮節(jié)。行禮時女子頭部微微向前低一下,面帶微笑,同時右手上舉至額頭處,在額前手心向內(nèi)手背向外五指并壟,由左向右作平抹狀。抹額次數(shù)一般為1~3次,關系越近,次數(shù)越多。
薩滿文化
薩滿教是滿族人在舊時代的民族信仰之一。與滿族文化許多方面有著密切的聯(lián)系,諸如住宅、飲食、民間文學、民間藝術、婚喪禮儀等。薩滿教是滿族最顯著的民族特色之一,薩滿教的各種祭祀活動記載并傳承著滿族文化。薩滿教作為原始信仰,由于當時人們認識水平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局限,確實包含迷信成分,但是也充分體現(xiàn)了信仰者對家族和民族的歷史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滿族醫(yī)藥同樣是滿族文化的一部分,作為丹東市滿族醫(yī)藥學校的一員,我們有責任傳承滿族醫(yī)藥,弘揚滿族文化。
利用本次學習的機會,我不僅積極與各位授課老師交流滿族醫(yī)藥相關信息,而且積極宣傳我校(圖四),擴大了我校知名度。希望能夠與對滿族醫(yī)藥感興趣的老師、同學互相交流。
圖四 “丹東市滿族醫(yī)藥學校”滿文手寫體(左一)、滿文美術體(左二)